应用海洋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生物学论文_日照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春、秋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站位布设

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1.3 评价方法

    1.3.1 优势度指数

    1.3.2 多样性指数

    1.3.3丰度/生物量曲线

    1.3.4 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环境因子

2.2 类群组成

2.3 优势种

2.4 密度及其平面分布

2.5 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

2.6 群落多样性

2.7 群落相似性

2.8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2.9 讨论

    2.9.1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分析

    2.9.2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

    2.9.3 与历史资料的比较

3 结论

文章摘要:根据2016年5月和11月在日照潮下带海域进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环节动物门30种,节肢动物门16种,软体动物门8种,其他类群6种。春季优势种为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扇栉虫(Amphicteis gunneri)、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醒目云母蛤(Yoldia notabilis);秋季优势种为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scillatus)、索沙蚕科(Lumbrineriiae) 1种、哈氏美人虾(Callanssa harmandi)和长鳃树蛰虫(Pista branchia)。春、秋两季平均密度依次为96.83、112.63 ind./m2;平均生物量依次为6.21、14.75 g/m2;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45、1.66;平均丰度指数依次为0.40、0.44。综合聚类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春、秋两季均可划分为4个群落,且群落结构均已受到严重扰动。BIOENV分析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油类和重金属砷;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生物量和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p H、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铜。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目、平均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