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海洋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海洋学论文_北大西洋U1312站位4.1Ma以来的古海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重要专有名词的中英文名称及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1.3.1 晚上新世的北大西洋古气候研究现状

    1.3.2 第四纪的北大西洋古气候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1.7 论文章节概要

1.8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IODP306 航次介绍

    2.1.1 U1312 站位介绍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区域古气候背景

2.3 区域现代海洋学背景

    2.3.1 区域水平环流

    2.3.2 区域垂向环流

3 材料

3.1 材料来源

3.2 岩性概况

3.3 岩性单元划分

3.4 小结

4 方法

4.1 稳定同位素

4.2 冰筏碎屑记数

4.3 重建海洋表层古温度

    4.3.1 重建海洋表层古温度的方法回顾

    4.3.2 Mg/Ca比值重建古温度

    4.3.3 MAT技术重建古温度

4.4 重建古海水δ~(18)Osw

4.5 重建海洋表层古盐度

4.6 有孔虫鉴定与计数

4.7 粒度实验

4.8 热释光实验

    4.8.1 空气环境下测定全岩样品热释光

    4.8.2 空气和CO_2环境下测定浮游有孔虫壳体热释光

5 U1312B孔的年代学

5.1 年龄控制点的选择

5.2 年代框架的建立

5.3 沉积速率估算

6 U1312 站位的古海洋学指标特征

6.1 稳定同位素

6.2 冰筏碎屑

    6.2.1 冰筏碎屑的成分

    6.2.2 冰筏碎屑的含量

6.3 海洋表层古温度

6.4 古海水δ~(18)Osw与表层盐度

6.5 有孔虫组合

6.6 粒度变化特征

6.7 热释光指标特征

7 U1312 站位指标反应的若干古海洋学变化

7.1 IRD的首次出现及北极冰盖的影响力

7.2 U1312 站位记录的海因里希事件与类海因里希事件

    7.2.1 末次冰期的海因里希事件

    7.2.2 更早的冰期记录中的类海因里希事件

7.3 中更新世以来SST变化与表层洋流变迁

7.4 SST的长期演化趋势与可能的驱动机制

7.5 热释光作为潜在的古海洋学指标的讨论

    7.5.1 深海沉积物的热释光发光源

    7.5.2 深海沉积物的热释光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8 晚上新世以来北大西洋区域古海洋环境演化

8.1 4.1-3.1Ma晚上新世的温暖期的气候波动

8.2 3.1-2.5Ma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显著降温与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

8.3 2.5-1.3Ma早更新世的气候波动和1.5Ma左右的气候转型

8.4 1.3 Ma至今中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

    8.4.1 1.3-0.62 Ma期间区域环境变化及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8.4.2 0.62Ma以来区域环境变化与中布容事件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章摘要:晚上新世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北半球大陆冰盖消长为特征。北大西洋因靠近冰盖生成区且容易受到海洋-大气-冰冻圈相互作用的影响,成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重点靶区。本文以“Ruddiman’s冰筏碎屑(IRD)带”南缘的IODPU1312站位的沉积记录为研究对象,在利用高分辨率亮度数据辅助,将G.ruberδ18O调谐到LR04和U1308站位底栖δ18O记录以构建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应用浮游δ18O、δ13C、海洋表层温度(SST)、IRD、有孔虫化石组合、粒度等代用指标,追溯4.1 Ma以来U1312站位记录的重大古海洋学事件,并对区域环境演化做了讨论。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U1312站位记录对晚上新世以来的区域环境变化可以起到脉络清晰的监视器作用:研究站位在2.52 Ma首次出现IRD沉积,标志着北极冰盖的影响力可在气候敏感期扩展至中纬地区。在1.3–0.62 Ma期间,U1312站位记录响应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过程。研究站位0.9 Ma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IRD输入剧烈增加,体现了北半球冰盖的显著扩张。0.65 Ma以后U1312站位记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波动幅度变大,持续时间变长,IRD的数量和频率增加,并出现类海因里希事件,表明与特大冰盖和长期冰期相关的新的冰盖动力学模式已经建立并开始大规模主导区域环境。2、中更新世(